在他身上,包教包會,在外麵要是混不下去,他還包分配,兩天後有個掮客的聚會,到時候我們可以先參加一下,認識點人,先認個門。
認識了衛明旭,黃老板讓我們在北京待一段時間,休息一下,多認識一些的掮客,然後再去秦嶺盜墓,他說在北京還有其他事,不能陪我們。
送走了黃老板,我們隨便找了一間酒店,隻待衛明旭叫我們去參加掮客的聚會。
掮客聚會的規矩,從大清朝就有。
當時北京城有一群大筐,也叫做夾包袱的、竄宅子的,說人話就是一群走街串巷收古董的商販,出身大多是古董店淘汰的學徒,或者是當學徒太久了,想出來收點東西,撿個漏,自己單幹。
這些夾包袱有個據點,一個小茶館或者一個小酒館,他們定期聚一起,在行內叫做“攢兒”,或者“攢口”。
反正就是一個夾包袱的據點。
為啥要有個據點?
為了交流一下,假如誰手上有主顧,想要宋代鈞窯的瓷器,手裏沒貨,可以去攢口串貨,或者給人牽線搭橋,賺個抽成。
還有就是統一價格,比如哪個大戶人家老爺子死了,兒子們肯定分家,家裏的老物件得找人出手變現,開始的幾天,夾包袱的人會聯合起來把價格壓得很低,行內人叫做殺心氣,逼迫持寶人低價出手。
隻要夾包袱的聯合起來,那古董什麽價格就是他們說了算,收到手後,再往古董店去賣。
有人可能會問,為啥持寶人不直接往古董店賣?
兩個原因,一個是要臉麵,不想讓街上的人知道靠變賣祖產過活,二是古董店也不會給高價,誰都奔著撿漏去的,古董店寧願花大價錢從夾包袱的人手中收貨,也不願意直接從持寶人手裏買。
目的就是為了圖個消停,夾包袱的人走街串巷機動性好,可古董店走不了,假如低價收了哪個紈絝子弟的東西,有一天紈絝子弟反應過來了,覺得價格賣低了,去古董店一鬧,哪個老板都受不了。
發展到如今,掮客也定期聚會,目的和以前的夾包袱的人一樣,交流消息和串貨。
本章已閱讀完畢(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