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板每天在給自己的團隊講述互聯網、講述矽穀、講述電子商務。
同時,馬老板也已經開始啟動了自己的網站,但依舊沒有注冊公司,隻是剛剛開始小試牛刀。
1999年5月,他認識了華爾街的高端人才蔡崇新。
蔡崇新何許人也?
台灣省出生、美國長大、在美國讀高中、讀大學、然後在華爾街工作,當時年薪已經數十萬美元。
隨後,馬老板用他八列火車都拉不動的口才,把蔡崇新挖到麾下。
蔡崇新最擅長的就是華爾街的資本路線,所以他加盟阿裏的第一件事,就是注冊了一個離岸公司,給阿裏規劃好了一條美元融資路線。
國內互聯網企業,融資一直有兩種貨幣單位。
有的企業宣布融資,融資披露裏,金額用的是人民幣,但有的企業用的是美元。
融人民幣的企業,就像許逸陽現在投資藤訊,藤訊注冊在深市、沒注冊離岸公司、標準國內民營企業,自己過去直接用人民幣投資它即可。
具體操作方式很簡單,自己打款給藤訊,藤訊變更股份給自己。
但是,融美元資本的企業,是另外一種操作模式。
他們首先會在開曼群島等離岸法區成立一家離岸公司,然後在國內注冊分公司,再用離岸公司的主體,去跨國資本手裏融美元資本。
融來的美元放在離岸公司主體內,不受國內外匯政策管控。
比如,一共融了一千萬美元,國內如果分公司的發展需要一百萬美元,就把一百萬美元結匯進來換成人民幣,剩下九百萬還放在離岸公司,哪裏需要去哪裏。
將來做大之後,離岸公司的資本家溝,也能很大程度上避稅。
而且,這樣的架構還有一個好處:更方便拓展海外市場。
如果是人民幣架構的企業,出海發展的第一個困難是美元不足,畢竟外匯管製的政策是寬進嚴出。
而且,人民幣架構的企業,將來去海外上市也很困難。
所以就算一家企業,初創的時候是人民幣架構,但後期做大、為了走海外路線,也會在某個時期成立離岸公司、引入海外資本。
後世的BTA以及絕大部分赴美上市的互聯網公司,都采用了這樣的路線。
蔡崇新一上來就注冊離岸公司,也證明從最開始,阿裏就準備走美元資本路線、拿海外資本的投資。
而蔡崇新也不負眾望,阿裏九月份正式成立之後,
本章尚未完結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---->>>